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爱看《火星救援》 电影,那一定要让他看原著! | 少年书房

2015-12-12 花袭人 外滩教育


也许大家还没忘记《火星救援》里那个自带萌点的欢乐宇航员男主角是如何一个人在火星上种土豆努力自救的,但其实这部热门电影的同名小说才是个真正的传奇。谁也没想到,一个技术宅程序猿能写出这么诙谐幽默又科幻味十足的小说。不过科幻最重要的意义正是在于异想天开的假设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毕竟在科幻的世界里,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呢?


文/花袭人 编辑/吴妍娇




电影《火星救援》刚刚热映过,里头那个乐观种土豆的植物学家宇航员,大伙应该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故事。


这个电影在豆瓣影评上的综合评分8.5/10,相当高,显示多数观众喜欢这个片。少数不喜欢,那也没关系,没有作品能让每个人都喜欢。


现在问题来了。这个故事其实不应该有这么多人喜欢的,为什么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如果你去读那些给差评的观众的观点(没错笔者闲着也是闲着去读了),你会发现他们抱怨的是“这个故事怎么可能这么轻描淡写?


一个人被丢在火星上,他怎么可能不孤独怎么可能不绝望?怎么可能每个人都倾力救他?怎么可能没有坏人?戏剧高潮在哪里?这不真实!!!”(嗯,为什么不可能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片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老爷爷是位大神。履历表上既有威名赫赫的《银翼杀手》(The Blade Runner)和《异形》系列(Alien),又有古装大片《角斗士》(Gladiator)和《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不过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逗比”这种属性并非老爷子的擅长,他的片子也从不缺孤独绝望和大批坏人。


那么,为什么他忽然转性拍了一部太空喜剧呢?


其实,《火星救援》这部电影之所以会是逗比的、乐观的、没有坏人的,全是因为它的原著就是如此。




这本书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听起来“不那么真实”的故事。话说有一个程序猿叫做Andy Weir,他看上去和其他中年程序猿没什么不同。出生在加州,爸爸是物理学家,妈妈是电子工程师,他读着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长大。


他是个编程高手,15岁就在一所研究核能的国家级实验室做实习生写程序。大学自然读的是电脑科学,不过没毕业。后来他都是在各种软件公司写程序,其中包括开发《魔兽争霸2》(Warcraft2)的游戏公司。



作者Andy Weir


他显然是个很聪明的人,但是程序员这一行里有很多聪明人。他也是个nerd,然而大伙都是nerd。


Weir先生稍微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他还爱写个科幻小说。跟绝大多数作者一样,他写过不少故事,投稿却都失败了。不过有网络,他又是个编程的,就架了一个网站,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写的故事,反正不指着这个吃饭。


渐渐的他有了一些忠实的读者。早期比较成功的一个短篇故事叫做《蛋》。


作为一枚纯理科的美男子(美国男子),Andy Weir感兴趣的故事是阿瑟克拉克那种老派硬科幻。


阿瑟克拉克写过一本《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1973),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不明飞行物(被取名Rama)飞进太阳系,地球上派出科学家试图接触研究这个飞行物。整本书就是详细讲拉玛这个东西是怎样的,怎么进去,里面有什么,然后呢,然后拉玛又飞离太阳系,大家就回家了,仍然不知道拉玛是个什么。(怎么可能这么轻描淡写?怎么没有科学家的孤独和绝望?怎么可能没有坏人?戏剧高潮在哪里?)


这本书是笔者最喜爱的科幻作品之一,常常对之浮想联翩。原因在于它是个纯粹的科幻故事,核心是展示人类的求知过程,提出并试图回答科学问题。好的科学问题本身,往往比任何大片题材都惊心动魄。比如当年有人提出:地球有没有可能不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Rendezvous with Rama(阿瑟克拉克)


《火星救援》这本书也是如此,Weir先生写这个故事的初衷,是为了回答以下的问题:“如果有人被独自困在火星上,以现有的技术,他如何得救。”


他尽可能把每一个假设和解决方法,都以现有技术进行计算推演。


“他算出了火星飞行器的运行轨道,写了一个程序跟踪飞船离子引擎的喷射轨迹。在小说中,航行时间后来成了一个关键的因素。为了策划前往下一个降落点(以便从那里升空)的跨越火星地表3200多英里的旅程,Weir先生研究了NASA的卫星图片,并使用了‘谷歌火星’(谷歌和NASA专为汇集火星表面丈量与温度数据而建的网站)。他知道Watney(故事主角)用联氨和二氧化碳制造600升水所依据的化学反应。他计算了Watney存活四年需要多少卡路里----2,137,500---多少土豆才能提供这些卡路里,以及需要多少土地才能种出这些土豆。”(摘自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书评《A Survival Guide to Mars》)


基本上,整本《火星救援》全是这些东西。真的。所以我才在前文说,这个故事其实不应该有这么多人喜欢的,因为它实在太技术了,通常情况下是很小众的。


如果您觉得电影版的技术细节有点枯燥,那么这本书就不是您的茶,请忽略。如果您看了电影觉得“这里不对呀,处理得太简单了吧”,那么您的感觉是正确的,电影为了娱乐需要的确简化了很多细节。书里有让您满意的详细解答,请读这本书。


实际上,这书读起来很好玩,文风非常幽默,充满主角的各式吐槽。他不种地不解决物理化学地理难题的时候,就看个剧听个音乐并使劲吐槽舰长的音乐品味,就算在思考难题的时候,也常常插入爆笑的想法。书里时不时有星球大战星际迷航魔戒等等的梗,逮着一个就让你笑半天。


他有没有孤独绝望的时候?有啊,当然有,但他不允许自己沉溺在里面,他宁可把时间和卡路里花在“刀刃”上。就像电影里主角最后那番话:你可以坐以待毙,也可以即刻动手解决问题,解决一个再解决一个,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你就活下来回家了(大意)。


还有比这更浪漫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中心思想么?正因为原著的乐观精神如此强大,所以连雷德利大导都跟着拍出了喜剧片,至于硬核科幻则是雷老的本行。


这个故事起初在作者的博客上连载,他一边写,读者中的各行专家(nerd)一边指出各种技术错误,他就接着改,然后继续写。他也有写不下去的时候,但发现往往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会衍生出下一个问题和危机,换言之,科学自己制造了悬念和戏剧冲突。这是这本书好看的真正原因。


小说完成后,有些读者说,你这样一章一章地很不容易读哎,你去弄个电子书吧。他就做了个电子书,放在Amazon上面,定价0.99美元。本来想免费的,但是Amazon不让免费,他便放了一个最低价。


结果不久以后发现这本书上了Amazon的电子书畅销榜,然后就有出版社来找他出纸版。然后就拍成了电影。然后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他“成功”了。(励志故事都没有这么完美)当然这样一只认真专注乐观淡泊的程序猿,他的生活本来就已经是成功的。


这本书出版后,吸引了大批爱钻牛角尖的读者去思考关于火星的科学,随便在网上一搜,就能搜出一大堆“火星救援中的制水技术究竟是否可行”“在火星上种土豆到底需要什么条件”“火星救援中的计算有多精确”之类的文章。


这本书里的科学,虽然已经计算考虑详尽,但Andy的专业毕竟只是程序员,肯定有不可行的地方,因此这书的分类属于科幻。


科幻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启人们的思考,提出异想天开的假设,并试图进行回答。将来真正的火星载人计划,肯定跟书中所写的不一样,遇到的困难要大得多,但是人类的知识和能力,总是在一点一点积累前进,只要我们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提问。


而且求知生存已经需要全副精神,实在没有空去弄个坏人来搅和。这种乐观的科学精神在上个世纪中叶的科幻作品中很常见,现在则比较少。


其实科幻有很多种,有大把的作品处理人类在未知境况中的心理问题,也有大把讲述正邪对立的作品,更有披着科幻外衣的哲学/爱情/西部牛仔/太空歌剧/悬疑/动作/讽喻故事,各有各的好。《火星救援》是个什么外衣都不披的科幻故事,更是好呀更是好。


PS. 如果您还没看过电影,建议先看电影再看原著。原因是原著更技术宅,看了电影看原著,得到两次惊喜;看了原著再看电影,则会埋怨电影不够宅。这个跟应该先吃橙子再吃西瓜的道理一样。


PPS.译林出版社有很好的中文译本。祝阅读愉快!




  • 作者花袭人是一所新加坡小学的中文教师,收看她为外滩教育撰写的其他文章,可以直接点击下面的链接:






外滩教育微社区“外滩吧”开通了,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参观、吐槽!


进入外滩吧,请戳“阅读原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